见义勇为是指在公共场合或者私人场合中,遇到紧急情况或者意外***,没有退缩,积极地***取行动去解救他人或者保护他人安全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同时也需要明确的判断力和处理能力,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以及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见义勇为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获得荣誉和奖励,更是一种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4类行为被明确为见义勇为: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同正在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妨害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的;
其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正在遭受的侵害,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救助的行为。
助人为乐按字面解释其意是说把帮助别人当做乐事,在道德领域助人为乐则是社会公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坚义勇为则是助人为乐的更高层次体现。就是为了见义勇为,就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尊重和关心,互相帮助。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规范而加以大力倡导,这是十分必要,非常及时的。
见义勇为的法律构成要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构成见义勇为行为至少需要下列四项法律要件:
1、见义勇为行为实施主体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与法人相对的社会公民个体的统称。由于见义勇为行为是紧急情况下实施者根据主观判断后所***取的行为和行动,因此无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权利者抑或***者,都无关紧要。因此,只有将见义勇为的实施者定义为自然人,才能够符合其法律特性。
2、见义勇为者必须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所谓的危难救助行为是指当国家、集体、社会、公民个人财产及公民个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胁之时,行为人实施了旨在降低损失或威胁的行为,进而产生了相应后果的一切行为。这种行为一般都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出现,并且伴有较强的风险性。
3、行为人并不具备法律约定的义务。所谓法律约定的义务是指行为人与救助对象之间存在法律规定的救助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产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与救助对象的法律约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够算作见义勇为。换句话说,只有行为人的行为超越了法律约定的职责或不具备法律约定的救助义务以外,才能够成为见义勇为。
4、行为人主观存在维护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原则上说,见义勇为行为要求行为者必须在主观上存在维护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并且由此产生的行为,这种意愿必须带有正义感,才符合见义勇为的标准。即使行为者的行为客观上产生了上述结果,但是主观上仅仅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那么也不能构成见义勇为。
法律上对于认定见义勇为做了以下的认定:根据《民法总则》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的,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以及《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员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构成见义勇为行为至少需要以下四项法律要件:
1、见义勇为行为实施主体是自然人;
2、见义勇为者必须实施了危难救助的行为;
3、行为人并不具备法律约定的义务。所谓法律约定的义务是指行为人与救助对象之间存在法律规定的救助责任;
4、行为人主观存在维护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