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在武德九年(626)六月的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诛杀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这是他莫大的荣耀和功勋。
但是,尉迟敬德也因此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这个人性格本来就比较张扬,现在仗着有功劳,就更狂了,不把宰相们放在眼里,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处不好关系。为了缓和尉迟敬德与宰相们的关系,李世民把尉迟敬德外放,到地方上担任州都督和刺史。贞观三年(629)出为襄州都督。但是,尉迟敬德自我调整的并不好,恰恰相反,他还有点怨气,并最终在贞观六年(632)来了一次大爆发。
贞观六年(632)九月,尉迟敬德参加宴会,发现宇文士及的座次排在了他的前面,于是很生气,和宇文士及发生了冲突,这时,原本班次排在尉迟敬德后面的李道宗上前劝说,结果被正在气头上的尉迟敬德打伤了眼睛。
事后,太宗把尉迟敬德叫来,对尉迟敬德说了一段话: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意思是说,我(李世民)观看汉朝历史,发现刘邦的功臣很少有得善终的,内心非常怨恨刘邦。因此,当我当上皇帝以来,一直想保全功臣,使功臣子孙不至于断绝。但是,你(尉迟敬德)为官多次触犯律法,我才知道,韩信和彭越被杀,不全是刘邦的过失。国家大事,在于赏与罚,非分的恩典,不可多次施行,希望你加强修养,遵守律法,不要留下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这次谈话以后,尉迟敬德就收敛了很多。
可以说,尉迟敬德后来得以善终,多亏了李世民的及时提醒。面对功臣的骄纵,李世民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表面隐忍不言,私下里记小黑账以便到时新账旧账一起算。而是及时的、面对面的和尉迟敬德谈话,直接指出尉迟敬德的问题和相应的后果。
这正是我敬佩李世民的地方。李世民与功臣的相处模式,让人觉得非常的舒服。功臣有什么问题,李世民都尽量把它摆到桌面上,直截了当的告诉功臣,以便功臣随时进行自我调整。
在李世民的提醒下,尉迟敬德很快就醒悟了,开始严格的约束自己。
说起尉迟恭,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尉迟恭乃唐朝名将,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立下战功无数,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在把李世民扶上帝位后,尉迟恭就有点“飘了”,开始居功自傲。贞观六年(632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大摆酒宴,已是同州刺史的尉迟恭也回京赴宴。席间,尉迟恭见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说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 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释。尉迟恭竟然勃然大怒,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李世民非常不高兴,规劝尉迟恭:“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恭听完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忙磕头谢罪,从此才约束自己的行为。
尉迟敬德晚年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六年之久。
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公元658年12月25日),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李治为此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同时册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东园秘器。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唐李世民陵园,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唐太宗李世民手底下有这么一位猛将,给他打天下的用途也是特别大,此人便是尉迟恭。尉迟恭这个人虎背熊腰,在武艺上可谓是达到了巅峰,曾经跟随李世民血战沙场,为李唐王朝立下过不小的汗马功劳,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唐太宗间接性的告诉尉迟恭:你退休吧,从此尉迟恭便一改往日作风,很少再出门。那么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此次的话题为何是尉迟恭一改以往风格,而且很少再踏出家门,那就不得不从唐太宗李世民举办的一场宴会说起。话说有一天唐太宗心情特别好,在宫里举行了一个宴会,让皇室大臣前来欢乐开心一番,但是尉迟恭喜欢喝酒,之后因为喝酒误事了。是怎么回事呢,他竟然把唐太宗的堂弟李道宗给打了一顿,本来好生生的宴会就被尉迟恭给弄得不欢而散,然而他也是唐朝第一位敢打皇亲国戚的人,尉迟恭这胆子也是真的大什么人都敢打。没过一会李世民找尉迟恭谈话 ,对尉迟恭说到:你知道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国家以后,为什么对手下功臣杀的杀,砍的砍呢?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好像明白了,也不都是刘邦的错,希望你能好自为之,要不悔之晚矣。尉迟恭虽然看上去有些鲁莽但是确实是一个忠厚之人,他也不傻知道了唐太宗李世民这番话的意思,尉迟恭听完以后先行告退回去冷静冷静去了。
再后来的话出兵打仗的事情李世民都交给了李靖和徐世勣他们两个人了,很少再用尉迟恭,这就导致了他上表唐太宗提前退休,回到家以后尉迟恭也是铭记唐太宗的忠告。在自己的家里炼丹驻亭,也很少和他人接触。他晚年的时候没有出门,从而也没有再去惹是生非了,安稳的过着自己晚年生活,在他74岁的时候善终,这应该也算是一个结局好的武将吧。
三愆的解释
三种过失。《论语·季氏》:“ 孔子 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愆的解释 愆 :罪过,过失:愆忒。愆尤。罪愆。 耽误:愆期。愆滞。 过:愆伏(天气冷暖失调,多指大旱或酷暑,有变化无常的意思)。
李恪和阿史那思云的结局是不幸的。
因为阿史那思云在唐朝时期被定为叛乱分子,被逮捕入狱,后来被***。
而李恪也因为与阿史那思云有关系而被牵连,被废为庶人,之后不久便去世了。
这一结局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唐朝***对异族背景的人存在歧视和排斥,加之李恪被认为与阿史那思云有染,因此受到政治清洗。
这也表明了历史上种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政治权力的不可预测性。
值得一提的是,阿史那思云和李恪在唐玄宗的时期曾经是好友并有过合作,两人的结局也反映了人生的变幻莫测和命运的不确定性。
李恪是杨妃之子,杨妃是隋炀帝之女。隋炀帝你是知道的,长得一般人才,风流潇洒,文武全才啊。李恪应该遗传了他的基因,长得自然不差,再加上是皇子身份,学识修养也是出类拔萃的,可以说才华横溢啊。对阿史那思云稍微表示爱意,哪有女人不喜欢的。李恪为寻找阿史那云几乎犯了杀头之罪,其实云妹并没远去,只是为他躲起来了,李恪最终明白了。告别突利可汗,他决心为云妹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贞观长歌》中两人没有在一起,阿史那思云独自离开了。只是一场美丽的爱情,化做一幕人间的悲剧。让人扼腕叹息,慨然涕下!最后一集中的字幕显示:李恪并没有能改变自己的性格 唐太宗辞世四年后,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把他送上了刑场,这个被唐太宗赞为英果类我的皇子,以一曲悲歌作为自己生命的终曲。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有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
李恪和阿史那思云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
公元401年,李恪因为被人告发而被废黜了官职,他和他的家族都被流放到南京。
不久之后,他被指控策划起义,被废除皇位并被赐死。
而阿史那思云在不久之后也被处死了。
这一系列的事情被称为“灭北大事”,导致了北魏王朝的崩溃。
可以说,他们的结局是悲惨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
是商朝吗
商朝法律形式 :
(1)、习惯法
(2)、国王的命令
(3)、刑
(4)、典
(5)、彝
很多方面与夏朝相同,请参考夏朝的内容。不同的是“彝”:“彝”是常法,后来西周时周公告诫康叔,在统治商朝遗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时说“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这里的“彝”就是指常法。
商朝主要法令 :
(1)、《汤誓》:商汤讨伐夏桀前向商军将士发布的军令,首先宣布夏桀的罪状,然后要求他们奋力征讨夏桀,听从商王命令者有赏,不从命令者予以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