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的意思是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卧虎藏龙是汉语成语,拼音是wò hǔcáng lóng。出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卧虎藏龙》的意思是“巧妙地藏起来的潜力”,这是一个中国成语。它来自于蒲松龄的故事《卧虎》,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刚出生的老虎被一个善良的少年隐藏起来,以防止它受到伤害或捕杀。
尽管它被藏起来,但它有无限的潜力,所以“卧虎藏龙”逐渐成为一个普遍术语来形容任何藏起来但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人或事物。
《卧虎藏龙2》在剧情上将延续第一部的情节,讲述武当弃徒戴阎王为抢夺青冥古剑夜袭铁小贝勒府,俞秀莲(杨紫琼饰)重出江湖,携手旧友孟思昭(甄子丹饰)保护宝剑。此外,片中另一组重要人物锁定在玉娇龙和罗小虎的下一代。玉娇龙生下儿子铁平后被掉包,换成了女儿雪瓶。影片中被蒙蔽的罗小虎助纣为虐,雪瓶暗助其与李平父子相认,最终揭露真相。
英雄,战国秦王惜英雄,残剑胸怀天下,无名残剑长空飞雪,暗含了人物的各自结局,画面的恢弘大气,静与动的完美结合,堪称之最,虽然剧情单一,但是并不影响电影本身所传递的中国文化。
卧虎藏龙,偏向于细腻的南方,格局小,给我的感觉没有完全体现出卧虎藏龙的精华,整个电影的画面观感,自然没有英雄的大气,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综上,我觉得英雄更胜一筹
说个题主和很多人肯定不爱听的结论。别看《卧虎藏龙》当年拿奖拿到手软,而《英雄》几乎颗粒无收。但无论是世界电影、华语电影或者中国电影的历史上,《英雄》的地位实际都比而且会长期比《卧虎藏龙》高。
其实我个人非常喜欢《卧虎藏龙》,为此还曾和朋友们激烈争执过,第一时间力挺它是传世之作——老影迷可能还记得,《卧虎藏龙》刚上映,还没有在2000-2001颁奖季现出横扫之势前,国内对它的反映,尤其在普通观众中实际是平平的。问题是,《卧虎藏龙》之所以得奖无数,除了本身的质量之外,很大程度上确实与美欧对“东方神秘文化”的窥探欲有关。当然,李安并没有故意去扭曲迎合这种欲望,事实上《卧虎藏龙》几乎是把真实的中国传统(以清代为代表的中国近古时期)社会文化与武侠想象结合的最好的电影。但是……这种结合串联的手法、技巧太有李安个人烙印了。换句话说,没有多少可***性,别人学不了,也基本不可能学会。而且,这种题材的核心——真实化的压抑的异域文化日常——是无法多次重复的,观众必然会厌倦,就是导演李安也几乎不可能再次超越自己。至于“以武入文”,张着武侠的皮,讲的是人性与身份的挣扎。
《卧虎藏龙》真的做得很好很好,但是这种动作片拍出文艺片的深度,在影史上真不算罕例,至少在黑泽明之后,光凭这点是无法自开山门的。而《卧虎藏龙》当时被(欧美影评)赞誉最厉害的镜头、剪辑、动作设计,虽然直接大大助力其连连夺奖,但在它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上恰恰是最弱的一环。华语电影的资深影迷都知道,《卧虎藏龙》在这方面是没有明显的短板,但并没有什么创新,甚至可以说除了投资上的优势外,李安并没有比1***0年代的胡金铨走得更远。所以,《卧虎藏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是一部伟大的(伪)武侠电影?是的。但它更多的只是本身的昙花一现,在题材、风格、技术等方面对华语电影或整个电影来说,都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
原来总以为《英雄》是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现在才知道它是一部古装戏。对于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都不应该歪曲甚至编造历史。一些虚无的东西,对青少年是一种毒害。青少年接触到这些东西,会让我们以为历史事实就是如电影、电视剧一样。文艺应该是人服务的,不是用来戏弄玩耍的,要知道历史是严肃的东西
在说区别之前,先说说相似的地方吧。
一样是明星云集,当然可能《英雄》的明星效应更多些。
两部片子的美术指导,《英雄》为和田惠美,日本人;《卧虎藏龙》为叶锦添,香港人,受日本现代美学影响很深。
虽说日本现代美学的“伤春悲秋”、“红黑对撞”,是受中国古代盛唐文化的影响,但从今天看,更多的属于日本美学无疑。
尤其是《英雄》中,大面积的红色、***的运用,画面色彩浓郁,视觉形象生动,不仅是日本现代美学的风格,舞蹈式的动作设计也师承日本大导演黑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