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中秋词
北宋宋太宗把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满月中最圆、最亮的,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歌吟中秋的众多诗词中最具亮点的当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词。南宋人胡仔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记》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度评赞,岂敢调儿啷当瞎喷。
苏轼在中秋夜相思谁,词序已有交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为密州(山东诸城)太守,与***由(苏辙)已经六、七年不相见了,因此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何人能答。唐人李白也早有疑问在胸,“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类似“问月”的还有较早的张若虚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天上明月何年就有,无论古人今人还真的“话不圆”呢!
苏轼在此一问不是要去探究明月何年何月何日“生”(存在),而是借赏月饮酒吐一吐因政治失意之闷,又抒一抒与弟苏辙别离数年的惆怅之感。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王安石的部分政见相悖,因此受到某些排挤。苏轼为避免遭受更大的打击,他决定远离朝廷出任密州太守。“高处不胜寒”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朝廷虽近却是是非之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词的亮点所在。苏轼是一个扛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的官员。当他春风得意时不忘乎所以;当他遭贬失意时也能自我解脱。天上明月尚有“阴晴圆缺”,世间之人又怎能没有“悲欢离合”呢?苏轼的人生哲理名句无不启迪着后世人。
唐诗中的“望月怀思”名篇当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已过,中秋将近,正是游子怀乡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感情太大众化。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东坡先生的《江城子》太过悲悽。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相思》非常美妙。
但我感触最深的是白居易的《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情满面,鬓如 霜,夜来幽梦怱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是天外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