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开一面、未雨绸缪、耳提面命、牛山之悲、欲速则不达、伊尹放太甲、白鱼入舟、二桃杀三士、管鲍之交、楚庄王问鼎、余勇可贾、***途灭虢、焚书坑儒、竭泽而渔、围魏救赵、季札挂剑、颍川洗耳、揭竿而起、哈气成云、挥汗成雨、一鸣惊人、背水一战、萧规曹随、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虎竞食、驱虎吞狼、望梅止渴、得陇望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新亭对泣、日近长安远、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将率兵万人担任掩护,屯积于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乌巢。沮授建议派蒋奇率军驻扎在粮库为外侧以防曹操的抄袭,袁绍不听,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家属在邺城犯法被扣押,便一怒之下,投奔曹营,受到曹操的热情接待。许攸密报说,袁绍辎重车万乘在乌巢,屯军戒备不严,可用轻兵前去偷袭,出其不意,烧掉粮草,不出三天,袁军自败。
于是曹操决心夜袭乌巢,焚烧袁绍的粮草。利用夜晚悄悄地从小路去偷袭乌巢。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后,随即决定用主力攻打曹操的大营,只派遣一部轻骑去救援乌巢。果然曹营坚固,攻打不下。曹操见袁绍援军赶到乌巢,便指挥将士拼命冲杀,大破淳于琼军队,烧毁乌巢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郭图害怕袁绍追究他献计的责任,便嫁祸给张郃。张郃在气愤之下,与高览一起烧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微❤G中H《三国戏群雄》来体验游戏。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乐不思蜀。
个人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刘禅说的一句真心话。因为在蜀国,他从来都不会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他所贪恋的只有歌舞相伴,美酒锦食。如果没有这些,即使统一天下,刘禅也不会快乐。所以说统不统一华夏,对于他刘禅来说,意义还真不大。
后来刘禅投降被俘到了魏国,蜀乐在他耳边响起的时候,他似乎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仿佛回到从前,进而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而蜀国灭亡的短暂忧伤,就在这一瞬间被快乐所代替了。
路过不谢邀!
历史典故当中的四字成语:图穷匕见。
荆轲是战国末期有名的刺客,卫国人。他喜欢读书和击剑,后来游历至燕国,便在燕国停留下来。荆轲的深沉好学颇受燕国的著名人士田光的赏识。
春秋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张,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轮到燕国了。燕国是个小国,势单力薄,面对秦国的严重威胁,君臣上下都十分担心国家的命运。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决定刺杀秦王。太子丹在田光的推荐下,派勇士荆轲带着樊於期(因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的秦王仇人)的人头和燕国准备割让给秦国土地的地图作为见面礼,而在地图中藏着一把非常锋利的匕首,准备在献地图时伺机刺杀秦王。
荆轲到了秦国之后,秦王在王宫接见了他。荆轲首先献上了樊於期的首级,秦王见叛逃到燕国的樊於期已死,心中大喜,因此对荆轲就放松了警惕。
接着,荆轲向秦王献上了地图,秦王笑眯眯地将地图慢慢展开,当地图展到尽头时,一把闪着寒光的雪亮的匕首显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荆轲一个箭步跃到秦王跟前,右手抓起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刀猛刺过去。秦王正伸长脖子想拿起地图来看,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使他吓坏了。秦王见匕首向他刺来,连忙躲闪,一使劲,那只被抓住的衣袖竟被挣断了,躲过了致命的一刀。秦王忙中出错,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能拔出佩剑,只好绕着铜柱乱转。后来在手下人的提醒下才将剑***,重重地向荆轲刺去,一剑刺中荆轲左腿,鲜血立即喷涌而出。荆轲又身中数剑,终于伤重倒地。荆轲用最后一点力量将匕首向秦王掷去,可是,匕首却没有能击中秦王而撞在铜柱子上了。此时,秦王下令,卫士们蜂拥而上,将荆轲乱剑砍死。荆轲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名字却永垂青史了。
“图穷匕见”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暴露出了真相。
是指东汉冠军侯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郡平陵县人。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如同霍去病故事。拜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永元三年(91年),再次领兵出塞,攻打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主力,俘虏北匈奴太后。军功日隆,权倾朝野,阴存篡位之心。 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得知阴谋后,联合中常侍郑众,逮捕亲信党羽,没收大将军印绶,封为冠军侯,破令***。
但是呢,窦宪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备受贬斥,他的历史功绩也几乎被其罪过所掩盖了。其实,客观地分析窦宪的一生,其有些行为虽令人愤慨,但他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还是有的。
我先说下勒石燕然,它是指将把功名刻在燕然这座山上,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最高的成就的象征,跟“封狼居胥”地位同等,也是对将士最高的赞赏。
勒石燕然,又称燕然勒功,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的一位名叫窦宪的将军,他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登上了燕然山,并把他的功绩刻计在石头上。
窦宪的威名远震大漠,奠定了当时北疆的新格局,逼迫匈奴西迁,为民族统一打下了基础。
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燕然,山名,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窦宪犯法,自求击匈奴以赎死,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自古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被认为是汉民族的最高军功,是历代武将梦寐以求的功绩。
谢邀。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后世武将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中部的杭爱山,离雁门关约1800公里。作为汉族抗击匈奴的前线,燕然山频繁出现在古诗中,如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李白 “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范仲淹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的便是《燕然山铭》刻石之事。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 燕然山铭被认为是我国有史记载的“边塞纪功碑”的源头。
燕然勒石因为班固的石刻铭文而载入史册,但窦宪本人的战功并不能与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相比。这是因为,一是当时并无边患,窦宪只是因东汉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出征北匈奴。二是北匈奴衰弱已极,窦宪在窦太后支持下,***精锐之师,劳师远征,没有不胜的道理。所以他的战功也远逊于封狼居胥的卫青、霍去病,在历史中的名气也并不显耀。
燕然勒石的历史意义却很重要。汉朝从白登之围的耻辱为开端,到三百年后的燕然勒功,“大汉天声”最终扬眉吐气,“且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经此一役,匈奴再无战斗力,燕然勒石是当时匈奴人军事力量集结的地方,汉朝没必要再往北打了。正是有此意义,才能明白燕然勒功的威慑意味。班固在《封燕然山铭》中赞扬窦宪率领的汉军为“鹰扬之校,螭虎之士”,浴血奋战,克敌无数,堪称“陵高阙,下鸡塞,经碛卤,绝大漠”,直到“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此次功勋的历史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即使是颇有历史洞悉力的班固,此时也毫不谦虚了。
千年前的刀光剑影早已在历史烟云中黯淡、湮灭。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而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