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典故的出处:《世说新语·黜免》。
.「书空咄咄」是一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黜免》。
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咄咄是拟声词,形容吃惊的声音,进而表示令人难以理解的怪事。「悲人我」是倒装,可能是因为要照顾平仄的原因,其实就是「我悲人」。前边那几句都是说我怎么怎么有才学,但是这世道怎么怎么不够意思,没有那么难理解,就不一一翻译了。略有点中二,建议小朋友们不要模仿。最后一句简单说就是:面对这匪夷所思的世道,我为世人感到悲伤。但是没有改变的方法,这可怎么办。.
你好,"咄咄怪事"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汉书·艺文志》中的一则故事。
据说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张咄咄的人,他非常精明能干,善于辩论,常常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嘲笑他人。有一次,张咄咄在宴会上与一位名叫公孙瓒的人辩论,公孙瓒被他嘲笑得非常恼火,但又无法反驳。于是,公孙瓒想出一个计策,他故意问张咄咄:“请问,咄咄先生,你知道‘咄咄怪事’是什么意思吗?”张咄咄自以为聪明绝伦,立刻回答说:“当然知道了,‘咄咄怪事’指的就是你这种奇怪的事情。”公孙瓒笑了笑,然后说:“你错了,‘咄咄怪事’是指那些看似奇怪却又难以反驳的事情,就像你刚才的辩论一样。”张咄咄被公孙瓒的机智回答弄得无言以对,因此,这个故事就成了"咄咄怪事"这个词语的典故出处。
【成语】: 咄咄怪事【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拼音】: duō duō guài shì【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举例造句】: 噫!一***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之势力及其影响》�【拼音代码】: ddgs【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歇后语】: 鱼跳出来吃猫【灯谜】: 竹子开玫瑰花【用法】: 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英文】: monstrous absurd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