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戳子是一个人的象征,包括皇帝也有戳子,叫玉玺,一个名人,他的字画如果没有自己的戳子,是没人信的,戳子,由于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模仿***的,所以,古代字画必须加盖戳子,包括现代的一些文学家,都有自己的戳子,这也是一种传承。
字画这方面价值和价格的考量,其实古代到现在基本一致。
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创作的作品风格也可能差异比较大。
有了这种专有戳记,可以追溯,可以鉴别,可以传播,可以区别。
至于后代人用于鉴定,那只是后代人的方式。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可分为三类:起首印丶压角印和名号印。
现在压角印较少用,起首印一般会用,但也不是必须有,而名号印是必须有的,至少有一枚。
钤印与插花同理,宜奇数不宜偶数,奇数参差有变化,偶数对称则俗气。故钤印以一方、三方为佳。
一方者,姓名印也。两方者,名号印对章,或姓名印加起首印。三方者,对章加起首印,或一方姓名印加起首印和压角印。
有人喜欢在作品上盖很多印,长长的一条,如同刘姥姥头上插着一堆花,俗不可耐,这种大煞风景的事,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此外说一下,许多古人法帖上有一堆印,那是后世收藏者盖上去的,尤其乾隆,最喜欢乱盖,传说他有印章一万多枚。这些印尤如给华美的服装加了一个个补丁,破坏了其美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印章是作品很关键的收尾工作,已经有网友指出了根据作品的情况可多可少,我赞同这个关点。
问题是在于“度”的实际把控上,需要从大局观去考虑。
就用实战来探讨~
上面二幅用篆体传统格式书写的屈原《橘颂》,印章落处也是传统形式。上一幅因为左上角留白存在着明显的漏气现象,所以需要按一章守气达到画面平衡。下一幅就是在左上角补印后的效果,画面共用了四个印章。
随后又用草篆(非长规)书写了《橘颂》。为了强化气场,***用了七个印章(非长规)手段在画面中穿插,此时的红色已经是画面的主题之一了。(装饰性效果)
当然,下面的《车》字属极简风格,就用极简对应了。
也可以是通过堆角章形式组建画面,完成装饰性效果……印章,根据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落印。
※ ※※
题外话:个人认为,当书法成为“艺术”的那一天起,装饰感与形式感就占据了“书法艺术”的重要位子……
那么,传统书法又属于什么呢?难道史上留下的各种名家经典作品就不是艺术了吗?
哈哈哈……请问,艺术就能成为经典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上面密密麻麻地盖满了印章,其实这些印章大多是后来人盖上上的,写书法作品盖印章还是宋代兴起来的。
给书法作品盖上印章,使得书法内容和落款和印章相得益彰,所以有人把书法称为“三色艺术”,纸是白的,字是黑的,印章一般是红色的。
印章也有很多的种类,有姓名章,迎首章,镇角章,过目章,鉴赏章,印章又可分为朱文和白文,在盖姓名章的时候,一般是将白文盖在前面,朱文盖在后面,两个章之间的间距为一个半章的距离。
说到一幅书法作品至少要盖几个章的问题,我想很简单,那就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必然要将自己的姓名章盖上。
一幅书法作品印章的个数最好不要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不要超过五个,一个迎首章,一个镇角张,两个姓名章就可以了,一共四个章。
印章虽然能增加书法作品的体势,可以起到调节章法的作用,但是用得多了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倒是乐于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弄得花里胡哨的!其实这样就违背了书法莲姐明了的法则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一副书法作品至少需要几个印章?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应该说书法里面本身不需要印章,印章只是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是书法作品的必需。一副作品印章多了不见得好,印章少了也不见得好,关键是要把印章盖在需要的位置,如果这幅作品不需要印章也就不需要加盖。
我们经常见到很多江湖书法家,在写完的作品上,至少要盖两个印章,甚至是更多个印章,而且印章非常大,引首章要盖,名章也要盖,斋号章也要盖。好像不把这幅作品盖满,就决不罢休。这种做法是非常低俗的,印章宁少勿多,宁缺毋滥。如果现在我们对章法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不建议大家盖多的印章、加盖一个姓名章就可以了。
其实书法注重的是笔法内容,一个印就足够了。字不好又没文化内涵,印章满天飞得比乾隆帝多也是废纸一张。任你炒作,百年后也是废纸一张。我天天写字,印也不见了,就象今早一样,学韦小宝画个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