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的成语典故,蛇吞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06-02 12 0

人心不足蛇吞象谁说的?

这是一句民间俗语,出自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译文: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贪而无厌,不自量力,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鲁迅先生说的。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这句话意味着人们贪婪的欲望永无止境,就像蛇吞食大象一样,永远无法满足。它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无穷的一面,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价值。这句话也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贪得无厌、欲望膨胀的心态。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出自于《山海经·海内南经》。

蛇吞象的成语典故,蛇吞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有些人误认为这句话是告诫大家不能太贪婪,不要做出蛇去吞象的那种不可思议而且是做不到的事情,但这是不正确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欲望和野心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否则就像被蛇吞一样,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政治家韩愈说的。他用这句话形容人们贪婪欲望无止境的心态,比喻人们永远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提出的。总是追求更多更大的利益。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这个比喻,这句话意味着贪婪和欲望的无止境会导致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权力、财富和地位,意味着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最终可能会带来灾难和毁灭。

蛇吞象的典故全文?

这个典故是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

蛇吞象的成语典故,蛇吞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还有一句是出自战国楚·屈原《天问》: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蛇吞象的成语典故,蛇吞象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其实是相反的,《山海经》中的蛇,叫巴蛇,身长有800尺,它是可以吞的下大象的,但是大象的骨头要三年后才能吐出来……

《天问》中的蛇屯象,就成了不自量力的意思,一条蛇再大,怎么可能吞的下大象呢?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 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

相传宋仁宗年间,深泽某村,一个只有母子两个人的家庭,母亲年迈多病,不能干活,儿子王妄,三十岁,还没讨上老婆,靠卖些草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样到村北去拔草,无意之中,发现草丛里有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浑身是伤,动弹不得,王妄动了怜悯之心,带回了家,小心翼翼地为它冲洗涂药,蛇便苏醒后,冲着王妄点了点头,表达它的感激之情;

母子俩见状非常高兴,赶忙为它编了一个小荆篓,小心地把蛇放了进去。从此,王妄母子俩对蛇精心地护理,蛇的伤逐渐痊愈,蛇身也渐渐长大,而且总象是要跟他们说话似的,很是可爱。为母子俩单调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妄照样打草,母亲照样守家,小蛇整天在篓里。一天,小蛇觉得闷在屋子里没意思,便爬到院子里晒太阳,让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阳光一照,变得又粗又长,有如大梁,撞见如此情景的王母惊叫一声昏死过去。